对标对表、精准发力,勠力同心完成全年工作任务,在深入推进六大战略、扎实做好产、城、人三篇文章中彰显人社担当、贡献人社力量、践行人社使命。
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爱心捐款,义务植树,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。康文聪一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,致力于环境保护,积极参加各项集体劳动和文娱活动,养成了文明健康的好习惯。
在工作中,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,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。她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,按照上级要求做好驻在部门及其所属市直学校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。夫妻俩不仅严格要求自己,还时常告诫儿女要崇善崇德。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儿子思想品德的教育,在他们的教育下,儿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昭通工作并组建小家庭。康文聪的丈夫深知妻子作为一名纪委监委干部,工作标准要求高和职业具有特殊性,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,自觉净化朋友圈。
康文聪一家遵循着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,克勤克俭,在日常生活中从不铺张浪费。夫妻俩深知廉洁是家庭的幸福快乐之源,贪欲是导致家庭毁灭的杀手。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,就是我的父母。
他俩都有老年病,生活在山上这老房子里,我是时刻牵挂着他俩的。杨胜义的岳父黄帮书心疼地说:两个家庭里里外外都靠着杨胜义了,他确实累啊。为了照顾年迈的岳父、岳母,帮助偿还家里的欠债,2003年底,杨胜义告别亲生父母,搬到了黄英老家居住,成了外来女婿。2002年初,经人介绍,杨胜义认识了比他小六七岁,南岸镇胜利村6组的黄英,心地善良的黄英见杨胜义老实本分,同年嫁到互助村杨胜义家,并于2003年初生下了大女儿杨玲。
杨胜义是一个乐观的人,也是一个勤劳的人。为医治妻子的病,杨胜义将妻子先后送往重庆、成都、宜宾等地大医院救治,除新农合报销外,仅自家就花费了10多万元。
尽管两个家庭4个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,妻子有病干不了重活,三个孩子一个上大学、两个上中学,沉甸甸的担子全部压在杨胜义单薄的身上,但是在工作之余他还种植蔬菜、半边红李子并销售出去,偶尔做点小生意,补贴家用。生活从来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强者。杨胜义打工,黄英务农,共同操持着家庭的琐碎,养育着儿女,把一个清贫的家经营得井井有条。生活的磨炼让杨胜义越挫越勇,义无反顾。
如今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关心下,杨胜义的父母、岳父、妻子4人都有农村低保,大女儿杨玲享受了东西部协作项目,今年从中山市一职业专科学校毕业,已回绥江正在找工作,二女儿杨燕和三儿子杨波下学期上高三,全家人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地好起来。初中毕业后,还不到20岁的杨胜义就加入村里的务工大军外出务工。昭通日报记者:陈忠华 文/图校对:胡远松。搬到胜利村后,妻子黄英陆续生育了一个女儿、一个儿子,组成了一个七口之家。
虽然修建了老家的房子,医治了妻子的病,让本来就困难的杨胜义家一贫如洗、负债累累,但是好在有国家精准扶贫政策,2017年,在政策补助2万元支持下,杨胜义家贷款5万元,在邻里亲朋帮助下,自己动手建起了两层砖混结构平房。天有不测风云,2003年,妻子黄英的弟弟在昆明上大学实习时病故,黄英的父母悲痛欲绝。
父母年老多病住在老家老房子里,岳父、岳母年迈又常年生病做不了重活,妻子脑梗后康复中,三个儿女在读高中或大学……年近五旬的乡村邮递员杨胜义,以他忙碌的身躯、坚强的毅力,坚忍不拔的精神,一个人撑起两个家庭9个人的生活。2014年底,杨胜义筹资5万元为父母修建起了3间砖瓦房。
胜利村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里,脚下是滔滔金沙江。因地处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爬升带,山势陡峭,常年浓雾弥漫,呈60度以上的坡地上仅能出产玉米、土豆等粮食作物,经济作物十分有限。2015年初,因劳累过度,杨胜义的妻子突发脑梗。1975年1月出生,现年48岁的杨胜义是绥江县南岸镇互助村14组人,作为三兄妹中的老大,杨胜义从小就很懂事。由于妹妹远嫁他乡,弟弟在外成家,杨胜义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尽管两个家庭4个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,妻子有病干不了重活,三个孩子一个上大学、两个上中学,沉甸甸的担子全部压在杨胜义单薄的身上,但是在工作之余他还种植蔬菜、半边红李子并销售出去,偶尔做点小生意,补贴家用。
胜利村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里,脚下是滔滔金沙江。父母年老多病住在老家老房子里,岳父、岳母年迈又常年生病做不了重活,妻子脑梗后康复中,三个儿女在读高中或大学……年近五旬的乡村邮递员杨胜义,以他忙碌的身躯、坚强的毅力,坚忍不拔的精神,一个人撑起两个家庭9个人的生活。
初中毕业后,还不到20岁的杨胜义就加入村里的务工大军外出务工。昭通日报记者:陈忠华 文/图校对:胡远松。
杨胜义是一个乐观的人,也是一个勤劳的人。生活的磨炼让杨胜义越挫越勇,义无反顾。
杨胜义打工,黄英务农,共同操持着家庭的琐碎,养育着儿女,把一个清贫的家经营得井井有条。为了照顾年迈的岳父、岳母,帮助偿还家里的欠债,2003年底,杨胜义告别亲生父母,搬到了黄英老家居住,成了外来女婿。天有不测风云,2003年,妻子黄英的弟弟在昆明上大学实习时病故,黄英的父母悲痛欲绝。杨胜义的岳父黄帮书心疼地说:两个家庭里里外外都靠着杨胜义了,他确实累啊。
1975年1月出生,现年48岁的杨胜义是绥江县南岸镇互助村14组人,作为三兄妹中的老大,杨胜义从小就很懂事。他俩都有老年病,生活在山上这老房子里,我是时刻牵挂着他俩的。
生活从来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强者。为医治妻子的病,杨胜义将妻子先后送往重庆、成都、宜宾等地大医院救治,除新农合报销外,仅自家就花费了10多万元。
2015年初,因劳累过度,杨胜义的妻子突发脑梗。如今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关心下,杨胜义的父母、岳父、妻子4人都有农村低保,大女儿杨玲享受了东西部协作项目,今年从中山市一职业专科学校毕业,已回绥江正在找工作,二女儿杨燕和三儿子杨波下学期上高三,全家人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地好起来。
2014年底,杨胜义筹资5万元为父母修建起了3间砖瓦房。如果日子照此正常下去,杨胜义将像大多数村民一样在老家生活一辈子。由于妹妹远嫁他乡,弟弟在外成家,杨胜义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。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,就是我的父母。
虽然修建了老家的房子,医治了妻子的病,让本来就困难的杨胜义家一贫如洗、负债累累,但是好在有国家精准扶贫政策,2017年,在政策补助2万元支持下,杨胜义家贷款5万元,在邻里亲朋帮助下,自己动手建起了两层砖混结构平房。2002年初,经人介绍,杨胜义认识了比他小六七岁,南岸镇胜利村6组的黄英,心地善良的黄英见杨胜义老实本分,同年嫁到互助村杨胜义家,并于2003年初生下了大女儿杨玲。
因地处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爬升带,山势陡峭,常年浓雾弥漫,呈60度以上的坡地上仅能出产玉米、土豆等粮食作物,经济作物十分有限。搬到胜利村后,妻子黄英陆续生育了一个女儿、一个儿子,组成了一个七口之家。
每次送邮件经过老家,杨胜义都要进去看看父母在家没有?是否安好?如果没在,他就赶紧打电话问候一下。经过一年多医治后,妻子虽然保住了一条命,却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,家中重累活从此由杨胜义承包,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